春夏竟芬芳,處處皆風景,成了當下上海城市美學的生動注釋。與此同時,“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城市自然景觀”“如何塑造與綠植質量相匹配的觀賞心態”等話題也被推到臺前。學者認為,增加情境體驗的層次感,形成人文和自然景觀的更深層互動,是城市自然景觀規劃的努力方向
剛剛告別五月枝頭槐花香,又到六月荷花滿池塘,許多市民驚喜地發現,感受生機盎然的動人景色,不再需要離開市區,品類繁多的各色花草已然成為都市一景。漫步在上海市中心,不僅綠地景觀越來越多,即便是辦公空間和商場區域,也會不時遭遇一陣花香、一場花瓣雨。
都市風景線升級,行走中體驗城市美學成為時尚
移步換景處處有景,城市涌動著綠色脈動是許多人的共同感受。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宏圖表示,上海都市風景線的不斷升級,體現出城市氣質的養成與提升。
如今在滬上不僅花草的覆蓋面積在增加,添綠方式也越來越多:早年草地一片綠色已被色彩繽紛、錯落有致的各類植物組合替代?!耙惶幓ň衬銜吹?0多種花,哪怕是路邊最普通的一塊綠地往往也有十幾種花?!鄙虾yi潤園林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不少根據地域人文特色進行的花卉布局,帶動了一期一候的“賞花文化”?!皬挠裉m、山茶、紫荊,到瓜葉菊、報春花、歐石竹等,城市花卉可觀葉可觀花,幾乎一年四季都有景致?!痹S多花的名字盡管普通人并不熟悉,它們卻已經成為我們身邊朝夕相處的伙伴。
截至去年底,上海已建設671公里綠道,人均綠地面積已超8.02平方米。行走中體驗城市美學,正在成為一種新時尚。
城市美學根植于城市自然歷史條件,隨著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審美格局不斷發展?!耙蛔鞘械淖匀痪坝^應該與城市的文化地域特色相匹配?!蓖鹾陥D說,“上海是一座中西文化交流海納百川的城市。在城市自然景觀的規劃上,一方面要保留其江南地域文化特色;另一方面也可以多引進一些異域花卉,展現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?!?/p>
“顏值”之外,更應構建人和自然的情感連接
互動體驗中,人、自然、城市的關系更為融洽。中國人素有賞花的文化習慣,人文與自然景觀交相呼應,不僅豐富了人與城市的互動,同時也創造出新的文創空間。
不少動漫衍生品就以花為題做起了生意,推出服飾道具,還搞起了街拍。許多青年人會打扮成動畫作品中的人物,置身花海留影,利用城市景觀,自己做主角復刻出動漫中唯美的場景。各種互聯網“花”主題產品也不斷刷屏。有軟件教你如何鑒別都市植物,有文章幫你規劃都市賞花路線?!罢J清桃、杏、李、梨、櫻”“二月蘭與油菜花其實是‘近親’”等公眾號撰寫文章,也頻頻成為“10萬+”爆款。還有人制作了上?;ɑ軋D冊,僅“觀察手冊”就涉及植物148種,引發市場巨大關注。
同濟大學景觀設計學者陳悅來說:“在打卡拍照發朋友圈之外,應當思考都市自然景觀如何與人產生更為深入的交互體驗,讓行走中的城市美學成為城市的文化符號?!睂W者認為增加“體驗系數”或許是城市自然景觀規劃的一個突破口。
人與城市綠化還能拓展出怎樣的交互體驗?一些海外的探索或許能給人啟發。在英國有“社區花園”的做法,頗為創新:在這些綠色社區空間中,不少植物都是由當地居民主動認領、自發培植的,自己動手的樂趣與強烈的主人翁意識,增強了市民對于植物乃至土地家園的情感連接。
據悉,上海也有夜訪植物園和街道落葉不掃等多樣的嘗試,并已出現了類似的城市花園、城市農園供市民“認領”。在這些鬧中取靜的都市空間中,除了有可供市民種植、采摘的植物,還有步道、沙坑、樹樁等互動布局,有的還開出了配套課堂,定期舉辦與自然、園藝相關的講座。類似的空間在提供美景的同時,也提供了與泥土芬芳更多親近的可能。